看過一句很扎心的話:“人們已經不再是為了生存而存在,而是為了不盡的欲望而生存?!?/strong>不知從哪一天開始,我們過上了物欲橫流的生活,卻渾然不覺。有了月入千元的工作,希望月入萬元;有了年薪十萬的工作,希望自己做老板,年入千萬。縣城有房子,不太滿意,打算去省里。因為省里買不起房子而發愁,要是退回到縣里,很沒有面子。退休的人,如果沒有存款,內心還是有點慌。在收入無法增加的前提下,越來越多的人,過上了摳門的生活??傆腥?,拿著百萬存款,還哭窮,不敢輕易消費。01摳門過度,會降低你的生活質量。我的母親,五零后,大半生在農村生活,種稻谷養活一家人,賣菜賺零花錢,養豬給兒女做學費。雖然母親很努力,但是家里常常入不敷出。好不容易,熬過了農村的苦日子,一家人都進城了,但是母親仍舊是“窮怕了”。母親有很多摳門的習慣,并且是難以容忍的。比方說,母親每天去翻小區的垃圾桶,找到一些空瓶子、塑料等,然后隨意丟在陽臺上。過了不多久,陽臺上站不住腳了,要曬衣服也毫無辦法。夏天來了,太陽暖烘烘的,陽臺上的味道散發到屋里。垃圾占據了陽臺,也就算了,母親還把撿來的木桌,放在客廳里,把已經壞掉的箱子,修修補補一番,當成了床頭柜。還比方說,母親每天下午去菜市場撿菜葉,熬成菜湯。常常因此感覺腸胃不舒服,還得花醫藥費。從母親的角度看,這是省錢的做法,但是她沒有搞清楚,生活的質量在下降,并且花錢并沒有減少。只是“按下葫蘆,浮起瓢”——生活開支少了,就醫、清理等費用多了。該買的東西,都不去買,采用借、替代品等,是摳門的一貫做法,但不見得就生活好了。如果外人不愿意借東西給你,反而吃一個閉門羹,渾身不自在。02摳門上癮,多半是欲望在膨脹。思想家齊格蒙特·鮑曼提出一個概念:新窮人。在消費的世界里,一些準備不充分的消費者,被捆綁在“外物”身上,過不好一生。打個比方。大城市里,收入可觀的年輕人,因為房貸車貸、透支生活費、孩子的教育等導致生活質量下降,但是無法逃離大城市。顯而易見,新窮人的生活無法動彈時,就會“被動摳門”,恨不得早點擺脫困境。另外,還有一些人,是主動摳門的。他們手里有錢,也沒有房貸的壓力,但是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到老去的那一天,還留下很多的存款。古人說:“子孫若如我,留錢做甚么,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甚么,愚而多財,益增其過?!?/p>遇到貪婪的兒女,因為父母留下的錢財,鬧得不歡而散,家庭因此失敗了。很多人的“摳門”,是為了有更多的存款,但是存款用來干嘛,就沒有想清楚,無法做到“物盡其用”。單純給兒女做打算,是沒有意義的。使勁摳出了一百元,后來就會盯著一千元,再后來想要一萬元,這是令人匪夷所思的;有錢卻沒有安全感,戰戰兢兢過日子,是心境不夠寬的表現。為了欲望而活的人生,悄然成型。03摳門有尺,生活才會真正好起來。摳門和節儉是有區別的,生活也不需要太多“斷舍離”。有些家用品,一年到頭都很少用,但是你扔掉了,卻在過節的時候要用,反而發愁了。比方說,一個榨汁機,唯有孩子們要吃水果才會用起來。想一想,某樣東西,放在不起眼的地方,也沒有妨礙你走路,扔掉它干嘛?某些習慣,已經很多年了,強制去改掉,自己特別難受,為什么要虐待自己?有的熟人,常常會見到,為什么要逼著斷交,不可以隨緣嗎?有的玩具,孩子很喜歡,買下來了,圖個開心,為啥不可以?過“人云亦云”的生活,才是最大的愚蠢。聰明的人,不會輕易過“打折的生活”,而是懂得“量入而出”,具體做法有以下兩點。其一,計劃生活。根據自己的收入、家庭人口、居住環境,做一個詳細的生活清單,既有每天的標準,也有未來幾十年的安排。隨著收入的改變,調整自己的生活計劃,使得和現實緊密聯系。只要有一定的剩余,其他的收入就可以用來消費。該買的,就去買;去看的風景,別錯過;要給的禮金,大方一點;一日三餐,需要好一點,更要注重平時的養生;創業要積極,別想空手套白狼。其二,心態自由。不被外人的眼光、網絡里的心靈雞湯,影響自己的生活。很多的文字,也就一笑而過。“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別人根本就不懂你,又怎么可以指導你的生活呢?一個千萬富翁告訴大家,要如何過日子,一個月入千元的小伙子,湊啥熱鬧?內心是豐盈的,心態是自由的,你才能過好這一生。就是外人笑話你,也不會當一回事。04看過一個小視頻。一個爺爺打電話給孫子,問:“過年時,你回家要啥禮物呀?”孫子說:“要佩奇?!?/p>爺爺傻眼了,什么是佩奇???他在村里轉了一圈,才知道,佩奇是一個卡通形象,叫小豬佩奇。對照電視里的“小豬佩奇”,爺爺花了半個月功夫,做了一個木偶佩奇,還能慢慢走路。為此,爺爺還花了好幾百塊錢。我們要為爺爺點贊,雖然有些奢侈,但是滿滿都是愛。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享受自己的幸福,不妨礙別人。來人間一趟,不容易,何必為難自己呢?作者:布衣粗食。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