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 ▲ 粥左羅▲ ? 和百萬互聯網精英,一起向上生長 這是粥左羅的第? 2815 ? 期分享 本文整編自俞敏洪過往講話內容 以及俞敏洪最新書籍《不負我心》 編輯?l?智勇、金木研、鎖骨養鯨魚 來源?l 筆記俠 (ID:Notesman) 分享 l 粥左羅(ID:fangdushe520) 點擊預約直播 如顯示已結束,點開預約下一場 什么樣的人,會越來越優秀?走向優秀的5大要素是什么? 決定你人生走向的兩種力量是什么? 如何克制自己的惰性? 就這些問題,俞敏洪老師談了一些自己的看法。推薦閱讀,相信會對你有所幫助。 01 走向優秀的5大要素 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優秀這件事情,其實就是幾個要素。 出生的時候,每個人的智商差距不是那么大。智商到了 130 以上便被認為是智商很高的了,智商到 170 就屬于極致智商,據說愛因斯坦的智商就是 170。 正常人認知能力的發展并不是完全靠智商,還有其他因素。主要可以總結為以下幾個要素: 勤奮、思考、群體能力、日常行為能力、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 ?要素一:? ?勤奮? 在同樣智商的前提下,我比你更勤奮,我每天比你多讀半本書,我未來的認知能力一定比你強。你一輩子只讀了 10 本書,我讀了 100 本書,我的眼界、我對世界的認識和看法一定比你更加豐富。 勤奮是成功的首要要素。 成績比別人更好,一方面可能跟智商和記憶力有關系,智商越高,記憶力越好,也許能考更高的分數,但最終的成功更多的是跟勤奮有關。 我一直自認為是一個很勤奮的人,因為我靠不了智商,只能靠勤奮來彌補。 ?要素二:? ?思考? 人可以通過思考,把一件事情的因和另外一件事情的果,通過邏輯關系不斷連接起來。 所謂打通自己的“任督二脈”,就是你的邏輯推理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都得到了質的提升。 形象思維能力來自你讀的文學性作品,以及行走世界;而邏輯思維能力來自你的思考和訓練。 有些課和你的工作不一定有必然的聯系,但是這些課能鍛煉你的思維能力。只有反復的訓練,才能提升一個人的思維能力。 ?要素三: ?群體能力? 除了認知能力,人之所以進步,還靠另外兩個能力。 一個是語言能力,一個是合作能力,合起來就是第三點要素,我稱之為群體能力。 人有了語言能力,可以在不同的人群中進行交流和溝通。 語言能力中最重要的是講故事的能力。正是講故事的能力,能把一群人團結起來,為了那一個故事去奮斗、去努力。 一個人的未來發展,也是一個給自己“講故事”的過程,就看你給自己講多大的故事。 比如你計劃未來五年或者十年在某個領域拿到博士學位,這就是你給自己講的一個故事。 群體能力的另一方面是合作能力。 如果當時我一個人單打獨斗,肯定不可能有今天的新東方。 我們之所以能夠一起努力,就是因為有共同的故事和共同的想法。一個人做不如大家一起做,這樣能做得更好。這就是群體能力,這種能力能夠團結他人一起做事業。 一個人最厲害的不是自己厲害,而是身邊有一批比你厲害還愿意陪著你跑、你也可以帶著他們跑的一群人。 我在大學的時候,因為普通,沒有人愿意多看幾眼。我不是好學生,沒拿過獎學金,成績比較差,家庭也比較貧寒。但是為什么后來我能把北大很有才華的朋友從國外叫回來一起做事業? 因為我很注意挑選朋友,我認為有才華的人,我愿意跟他們走得更近。 與人交往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領導別人,振臂一呼,引領眾人;另一種是追隨別人。 作為引領者的畢竟是少數,所以去追隨別人一點都不丟人。 既然要追隨,就要看哪個人氣度大,哪個人能力強,哪個人未來可能有比較大的發展,哪個人能帶著你跑得更好。 現在有一種狀態是:你好像有很多朋友,但實際上朋友很少。大家在微信群里聊得很多,但有事想要請人幫忙時,別人根本不來,因為你們其實沒什么深入關系。而且一不小心,你還會被人反過來攻擊。 所以大家要盡可能交往到真正的朋友,這件事情對個人發展而言還是很重要的。 ?要素四: ?日常行為能力? 我把這種能力也分成兩類。 第一類是自律行為能力,你所做的事情是否能夠讓你被社會所接納。 行為方面的原則其實就跟中國古人說的一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币馑际悄阕约翰幌胱龅氖虑?,就不要對別人做。 在社會中,我們應該時常為別人考慮并且充滿善意,偶爾吃虧不用太計較。 我在大學的時候,為同學服務不少,帶來的好處是他們潛移默化中對我的認可。這也是為什么我把大學同學叫來創業,他們馬上就回來的一個原因。 他們有一個直覺,跟著俞敏洪干,干成功了不會吃虧,干失敗了也沒損失。 項羽為什么會失???項羽要人干活的時候答應分封,真正到了封賞的時候,項羽把印放在手里,角都磨掉了還舍不得給。這樣的人,你跟著他肯定沒希望。 但劉邦的氣度就不同。當時韓信打下了齊,給劉邦寫了一封信,說由于這個地方沒人管,能不能先封我一個假齊王,我幫著把這地方給管了。 劉邦剛開始也很生氣,想把派來的使者罵一頓,剛一拍桌子,張良踩了他一腳,劉邦立刻就明白了。他繼續拍案,說封什么假齊王,要封就封真齊王。結果韓信就被封為了真齊王。 與人打交道,大氣、善良這兩個要素把握好,對個人發展大有裨益。 日常行為能力的第二類是日日精進的能力。 你是每天都在浪費時間,還是確實在學很多東西,最后的生命質量會完全不同。 人一輩子落下的距離,哪怕一天只差一步,拉長到一生來看,比你走得快的人,就已經讓你望塵莫及了。 ?要素五: ?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 人這一輩子最重要的,是找到真正喜歡做的事情。 這個事情不是你父母認為值得干的事情,也不是老師眼中值得干的事情,而是你經過反復衡量和理性分析,覺得值得去追求的事情。 這件事情不只是為了未來能賺更多的錢,也不只是為了未來能出名。這件事情干起來可以廢寢忘食,最后能夠帶來人生的快樂和幸福。 當然,找到這樣的事情不容易,但從現在開始找,遠遠比到了幾十歲后,回頭才發現干的都是自己不喜歡的事情要強。 人生有一件自己喜歡的事,生命的充實度和豐富度就會高很多。 02 擁有知識、見識、膽識的人 會越來越優秀 我經常說人生有“三識”:知識、見識、膽識。 ?01? 知識? 人的一生是知識的發展和智慧的發展組成的。知識就是我們從小學的1加1等于2開始,一直學到了大學最難的課程。知識的疊加可以讓我們獲得更好的思維能力,以及接受更深刻的教育能力。 在學習的過程中,不管是閱讀還是聽課,我們都在不斷地增強自己的思考能力,讓自己變得更加聰明。 聰明不是考試考高分,考試考高分是一種功利性的聰明,真正的聰明是對于世界上的事物的理解,對于如何在世界上取得更好的成功和成就的領悟。 總體來說,知識的提升是成長的一個維度,這也是我們讀書學習的一個目的。 ?02? 見識? 一個人的見識和他的知識量沒有必然聯系。但是如果一個人又有知識,又有見識,那么他的見識一定是比普通的人要更高。 比如,不少中國企業家只有初、高中學歷,但是能把企業做得非常大。很多博士畢業的人反而把企業做垮了,這些就和見識而不僅是知識有關。 當然了,越有知識,原則上應該越有見識,如果到最后越有知識變得越沒見識,那就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比如書呆子。 ?03? 膽識? 膽識就是你敢不敢于突破自己,勇敢地做些你原來從未做過的事情,投身進去,縱身一躍。 但世界沒有萬全之策,沒有100%的保障體系讓你縱身一躍后不受任何損失,所以它是一種選擇。 我們從高中上大學不能算縱身一躍,因為我們知道在大學一定能學到比高中更多的知識,本科畢業,讀碩士、博士也不能算縱身一躍。 真正的縱身一躍是你跳進去以后,可能會失去安全感,甚至一敗涂地。但一旦選擇正確,可能會帶來巨大的成功這種東西它叫做縱身一躍。 03 決定你人生走向的兩種力量 欲望和惰性 人的一生就是控制和管理好自己的欲望,克服自己的惰性,尋找自己真正愿意為之去奮斗的事業的過程。 有兩種力量控制著我們生命的走向,并且決定我們一生是走在正道上還是邪路上,會庸庸碌碌還是會取得成就。 ?第一種力量: ?欲望? 每個人都有七情六欲,這些欲望某種意義上控制著我們的生命,比如餓了你會找吃的。 一個人滿足自己正常的欲望無可厚非。吃香的喝辣的,用正常手段掙更多的錢,通過努力獲得更大的權力,只要不失控,就是推動人進步的力量,是一個人保持上進心的源泉之一。 但人生最大的問題往往就是失控,因為欲望和自制力是相互抗爭的。 一旦讓欲望橫流,最后的結局往往是悲劇。但在悲劇發生之前,大多數人都認為自己會是例外。 我有個朋友幾乎每天晚上都喝啤酒、吃燒烤,每次我提醒他注意身體,他都是一拍肚皮說:“我身體好得很,每天吃完回去睡得香呢,沒有問題?!? 直到有一天他突然中風,再也笑不出來了。盡管他從此以后變得小心翼翼,不再暴飲暴食,但身體也沒有恢復健康。 有多少人明明知道吃多了會肥胖,但飲食依然沒有節制?有多少人明明知道用不正當手段掙錢會惹麻煩,但依然不肯懸崖勒馬?有多少人因為騙子說能夠多給點利 息,就禁不住誘惑最后血本無歸? 這一切,全是過度的欲望在作祟。 心理學實驗表明, 有自制力的人是最容易成功的人,因為他們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他們知道為了未來的美好,現在必須節制和努力。 大多數人放縱欲望,因為滿足欲望往往會給人帶來即時的快感。大多數人對于即時的快感沒有抵抗力,就像貓聞到腥味一樣,產生不可遏制的沖動。 保持自制力經常是痛苦的,但人在痛苦中能夠涅槃,在快感中通常會墮落。人往往會為了躲避痛苦而選擇墮落。 那些能夠在自制中享受痛苦的人,就變成了所謂的成功者。從一生來說,他們其實享受得并不少,但他們懂得如何延時享受,讓享受分布在一生中,而不是像煙花一樣,瞬間燦爛,從此湮滅。 ?第二種力量: 惰性? 欲望是勾引你去做自己本來不該做或者不該做得過分的事情,惰性是阻止你去做本來應該做的事情。 任何有助于成長和進步的事情,或多或少都會給人帶來痛苦的感受,需要克服這種痛苦的感受才能慢慢享受成長和進步帶來的喜悅。 一個人在能夠拉出悅耳的小提琴曲之前,至少要練習上萬遍,有多少人能夠堅持下去呢? 惰性是什么呢?惰性是一種負力量,阻止你去經歷那種成長的痛苦,同時也阻擋你經歷成長的快樂。 一個沒有經歷過成長痛苦和快樂的人,會越來越被惰性所左右,從此不再付出努力,一生也就變得平庸無助。 想想你今天要跑一萬米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情,想想你為了完成功課,要晚上 12 點睡覺、早上 6 點起來是一件多么難受的事情,想想你將一本枯燥的教科書弄懂弄通是一件多么煎熬的事情,想想你要厚著臉皮去向陌生人請教是一件多么難堪的事情。 既然那么難做,還不如放棄算了。在家里宅著,躲避一切困難和挫折,讓眼前舒服就成。很多人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慢慢失去了一輩子的機會和動力。 要消滅自己的惰性只有兩個辦法,一個是依靠外在的壓力,你不得不做。 很多大學生在期末考試之前都很勤奮,因為不管自己愿意不愿意,都必須通過期末考試,否則可能會無法畢業,甚至被學校開除。 員工在老板面前都會努力工作,因為不努力工作飯碗就會丟掉。 這兩件事情都是能影響我們人生的事情,所以能夠讓一個人在很大程度上去克服惰性。 但這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從自己的心里升起一種力量,這種力量足以克服惰性,讓你奮發前進。 把一件事情努力且深入地做下去,經歷最初的痛苦,直到自己充滿成就感,直到這件事情你不做就會有一種失落感,你不做就會失去生命的喜悅。很多有成就的人,就是達到了這種境界,最后成就越來越大。 我有個朋友拉小提琴拉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成就斐然。我問他怎么練到這個水平的,他說他和小提琴是融為一體的,如果一天不拉小提琴,他就會失魂落魄。 從本來艱苦的事情中體會到樂趣,惰性就會失去控制你的力量。這就是為什么很多人堅持跑馬拉松的緣故。如果我去跑,只能咬牙堅持。但我有個朋友說根本不用堅持,要是不跑他就渾身不舒服。 很多人對于讀書提不起興趣,而如果讓我一天不讀書,我就會無精打采,這是因為讀書已經給了我巨大的樂趣。找到樂趣,在別人眼里艱難的事情,在你那里就會是享受。 那么具體來說,如何克服自己的惰性呢? 其實我也不能來全面地回答這個問題,因為我自己身上還有惰性,并沒有真正做到神清氣爽、心無掛礙,但我可以稍微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克服惰性的第一要素是理想和目標牽引。 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內心有對自己應該成為什么樣的人的強烈期待,這一期待就會時時刻刻讓人奮發努力,朝著自己的理想和目標前進。 我 15 歲的時候,離開農村、考上大學成了我生命的目標和理想。由于這一目標對我的吸引力足夠強烈,所以即使高考失敗兩次我依然堅持,終于在第三年考上了北大。 有同伴同行,共同奮斗,是克服惰性的第二要素。 我們都聽說過一句話:一個人也許可以走得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遠。人是社會性動物,只有在一群人中才會被激發活力和創造力。 如果許多人在一個團隊中做同一件事情,別人都在努力做,你如果不努力,就會被邊緣化或者被驅逐出這個團隊,失去你的榮譽和成就。 以狼群為例,即使是頭狼也要奮力尋找獵物,并和其他狼一起圍攻獵物,否則就會失去頭狼的地位。事實證明,一個人和一群努力的人一起做事,會變得更加勤奮。 克服惰性的第三要素是養成良好的習慣。 市面上有很多書,教人 21 天養成一個習慣。新東方也有一個活動,叫作“百日行動派”,就是堅持做一件事情100 天,從而養成良好的習慣。 我有一句話,叫作 “重復成習慣,習慣成自然,自然成個性,個性成命運”。 如果你養成了勤奮的習慣,你自然會比別人多做一些事情、多讀一些書,也就有可能多取得一點成就。 習慣的養成剛開始會比較痛苦,但一旦形成便會成為自然而然的行動。 我認識一位作家朋友,已經寫了近 10 部作品。他的習慣是晚上9 點睡覺,早上 3 點起床,然后就開始寫作到早上 9 點,每天寫 6 個小時,雷打不動。 他的理由是:早上起來清氣上升,萬籟俱寂,沒有人打擾,所以思緒更為清晰活躍。 此外,所謂的惰性,也可以指思考的惰性。我們常常發現這樣的人,表面上做事十分勤奮,但是一輩子卻碌碌無為。 原因就是,這樣的人就像一只螞蟻一樣,只是勤奮做事,卻從來不去思考應該做什么事、如何做事,才能讓自己的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 所以, 思考的惰性才是最可怕的惰性。 人是有智慧的動物,在我們做任何事情之前,一定要認真思考我們是否應該做這件事,如何才能把這件事情做到最好。 大到人生方向的問題,小到做一件事情的效率問題,都是需要我們先思考再行動的。所謂“靜思出高人,忙碌做奴才”,我們一定要做高人,不能成為習慣性行為的奴才。 最后,良好的休息也是克服惰性的重要途徑。 所謂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一張弓總是拉緊就會崩斷,一個人總是緊張就會失常。我們需要先學會休息,再學會努力。 比如每天抽出半小時,喝杯咖啡放松一下身心,或者在太陽底下溜達幾千步,或者和好友輕松交流一下。每天最好要抽出一點時間健身,或者參加一兩項體育活動。每年還可以找時間旅游兩次,也是對于身心極大的放松。 同時要學會閱讀和自己的工作、專業無關的書籍,這是一種思維轉換,也會讓大腦休息和放松。 我有兩項愛好:騎馬和滑雪。每年看似要花不少時間去從事這兩項運動,但它們給我帶來的身心愉悅,能夠讓我更加專注于重要的工作,提高效率,取得成就。 總之, 一個人的一生就是控制和管理好自己的欲望,克服自己的惰性,尋找自己真正愿意為之奮斗的事業的過程。 這個過程盡管艱苦,但最后一定會有樂趣和成就來回報你的付出和努力。 你也會在這期間, 變得越來越優秀。 人生無他,就是這點小事。 本文整編自俞敏洪過往講話內容以及俞敏洪最新書籍《不負我心》,轉自筆記俠(ID: Notesman)。圖片源于《神探夏洛克》《楚門的世界》《X+Y》 推薦閱讀(點擊藍色字即可): 1、 2、 END 為什么有些人做什么都比別人做得更好一些?而有些人,35歲、40歲了,從來沒有在哪件事情上做成高手過,做出大成績過。 區別是什么?我做了一門課《通往高手之路》, 回答“任何領域從新手到高手的底層方法”,這是獲取世俗成功,最重要的底層能力。 如果你只學我一門課,就是這個課! 報名人數已突破 2700人 9月20日晚12點準時漲價 最后1天,掃碼搶購! 看完記得關注@粥左羅 及時收看更多好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