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下午,東方衛視打造的全國首檔音樂劇全產業鏈文化推廣節目《愛樂之都》專家研討會在滬舉行。研討會上,上海廣播電視臺、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臺長、總裁宋炯明,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東方衛視中心總監王磊卿等臺領導,《愛樂之都》臺前幕后的主創,以及行業內的專家、學者匯聚一堂,圍繞《愛樂之都》的創作和突破以及對音樂劇產業的促進各抒己見,熱烈討論節目的示范意義和深遠影響。記者從研討會上獲悉,目前《愛樂之都》的全部錄制已經完成,7月15日將播出總決賽。而由上海文廣演藝集團、東方衛視聯合出品,上海音樂劇藝術中心制作的“愛樂之都歡唱巡演季”全國巡演也將重磅啟動,進一步帶動音樂劇產業的繁榮與發展。300天原創“拓荒”,三大目標貫穿始終破圈不易,原創更有難度,作為國內首檔音樂劇全產業鏈文化推廣節目,《愛樂之都》到底是如何“拓荒”的?東方衛視副總監、《愛樂之都》總制作人施嘉寧透露,節目從2021年開始籌備,到錄制完成經歷了差不多300天的時間,但參與其中的并非一個小小的節目組,而是有大半個中國音樂劇行業共同助力。回看這檔有“吃螃蟹”、“拓荒”意義的節目,施嘉寧表示,團隊始終帶著短期、中期、長期三大目標在進行創作,“短期目標,是讓觀眾最短的時間里認識這些寶藏的音樂劇演員,帶動線下音樂劇的市場和票房;中期目標是讓更多的人才加入到這個行業,形成一種集體的效應;長期目標則是推動產業發展,讓上海這座城市成為‘東方的百老匯’?!?/p>對于節目組的不懈探索,臺前幕后的參與者也都感同身受。作上海音樂學院院長、歌唱家廖昌永通過視頻的方式,表達了對《愛樂之都》平臺的贊賞。在他看來,節目介紹了音樂劇全產業鏈的流程,這有助于讓更多觀眾走進劇場,“要珍惜這樣一個平臺,珍惜這樣一個機遇,用我們的實際行動來為音樂劇在中國、在世界的發展做出貢獻?!鄙虾T拕∷囆g中心國家一級導演,《愛樂之都》劇目導演何念則表示,創作需要土壤,正因為上海有著濃厚的音樂劇文化、成熟的音樂劇市場,所以這檔聚焦音樂劇的節目才會在上海生成。《愛樂之都》將舞臺交給音樂劇演員,他們如何看待這個充滿挑戰的平臺?被譽為上海音樂劇市場的“票房擔當”的演員葉麒圣表示,在電視上展現音樂劇內容,對自己而言是一種學習和成長,能在舞臺上講好音樂劇的故事也是身為演員的責任。女演員李煒玲則從自身經歷出發,直言在《愛樂之都》舞臺上收獲頗豐,“《愛樂之都》就像一道光,照亮了更長更遠的路,讓音樂劇有更多的可能性”。資深演員夏振凱透露,節目中短短五六分鐘的表演,往往需要十幾天、二十幾天甚至一個月的排練,“這么多的時間,有可能一部舞臺上的大戲都排完了,但我們花這么多時間去做這件事,我們很珍惜,也覺得很幸?!?。“歡樂巡演季”即將登場,讓《愛樂之都》IP永不落幕作為全國首檔全產業鏈音樂劇文化推廣節目,《愛樂之都》從人才培養、制作內容、IP開發等多個領域進行全方面布局,放眼未來,搭建全產業鏈平臺業務,力求讓音樂劇這一“舶來品”承載起講述中國故事、發揚中國文化的使命與擔當。上海文廣演藝集團總裁馬晨騁認為,《愛樂之都》不僅是好作品的“練習場”,也是好演員的“試金石”。節目嘗試、探索了說唱、爵士、古典與音樂劇的融合,為未來音樂劇作品的開發提供了探索空間。通過一輪輪競演,更多演員、導演的實力也被行業看到,有了更多好的機遇。從這個角度說,今年夏天即將重磅登場的“愛樂之都歡樂巡演季”,正是站在更高的起跑線上的一次再出發。馬晨騁透露,此次“愛樂之都歡樂巡演季”既有音樂劇演員的演唱會,也有經典音樂劇的復排演出,還有原創作品的展演和駐場演出,可以說涵蓋了音樂劇的各種形態,把當前音樂劇的全產業鏈詮釋得更加完整,“希望在未來每一季《愛樂之都》都會伴隨著線下的演出,讓它成為一檔永不落幕的節目”。從熒屏上種下種子,到線下演出持續吸引觀眾,上海音樂學院音樂戲劇系系主任、《愛樂之都》音樂總監安棟教授對《愛樂之都》后續的長尾效應也充滿期待。他透露,在節目創作的過程中,自己對音樂劇人才培養以及行業發展以及音樂劇的國際化標準也有了更多的思考,今年底,上海音樂學院也將舉辦首屆上音國際音樂劇節,聯合國內各大高校,和演藝集團、SMG等等通力合作,完善包含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的一條龍全產業的多元布局。而作為業內代表,演藝大世界·上海文化廣場副總經理費元洪認為,業界一直在期待一檔優質的節目能夠帶動音樂劇發展的力量。從播出的情況看,《愛樂之都》克服了巨大的困難,在用電視呈現戲劇質感方面做到了極致,“看得出節目組花了巨大的心思、成本,把它做到美輪美奐的狀態,把音樂劇文化在電視上做了一個特別好的推廣”。而正如上海廣播電視臺臺長、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總裁宋炯明所說,繼續肩負主流媒體集團的使命和責任,SMG正是希望以音樂劇為切口,從為上海城市發展作出一份文化貢獻,為每一個老百姓帶來文化的美好,“《愛樂之都》邁出的只是第一步,我們非常有信心和興趣繼續往前邁”。專家學者熱議,《愛樂之都》做對了什么?自3月播出以來,《愛樂之都》在觀眾、劇迷中引發了巨大反響。這檔節目到底做對了什么?與會的專家、學者都分享了自己的觀點。比如,在節目的價值引領上,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研究員冷凇表示,《愛樂之都》做到了溫暖現實主義、革命浪漫主義以及文藝唯美主義三者之間的結合,在價值引領和美學理念的引領上做了完美的融合。同時,節目實現了現象級的短視頻傳播,他在街頭路邊、地鐵上都能看到很多人在關注這檔節目,實現讓高雅的戲劇藝術走入尋常百姓家,“高雅藝術的內容,大家也愛看”。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教授楊乘虎表示,音樂劇在中國雖然已經有了一定的市場號召力,但仍在艱難跋涉,在此背景下以《愛樂之都》孵化、促進、推動、完善音樂劇產業鏈,具有更強的示范意義。通過對臺前幕后創作故事的還原,《愛樂之都》也傳遞出對音樂劇演員的職業精神的認同,更向觀眾傳遞了夢想、友誼、奮斗等正能量的價值。中國傳媒大學藝術學部戲劇影視學院教授戴清認為,從《隱秘的角落》《偽裝者》到《在遠方》,《愛樂之都》對本土原創音樂劇的呈現充滿驚喜,這是讓音樂劇這個“舶來品”在中國扎根的重要一部步,也是贏得觀眾審美共情的重要基礎。復旦大學新聞學院院長助理、副教授王迪則認為,《愛樂之都》留下的啟示不僅僅在于音樂劇產業,也提供了一種地方衛視、廣電媒體集團發展的新思路,讓人看到了好節目講好中國故事,在國際舞臺展現上海開放、兼容、自信的文化氣質的能力。而在綜藝創新方面,影評人李星文認為,《愛樂之都》將專業感和綜藝感的平衡拿捏到位,做到了“綜藝不搶戲,專業不自卑”,尤其是“愛樂助力團”的構成,有廖昌永這樣的“學術擔當”,有小柯這樣懂音樂的專業代表,有從普通觀眾視角出發的張雨綺,有作為“行業活地圖”的阿云嘎,還有反應能力極快的大張偉、黃舒駿,他們都很好地把握了節奏感和專業性。《光明日報》文藝部副主任李春利認為,《愛樂之都》非常垂直,在音樂劇知識的科普上有很好的效果,尤其是以廖昌永為代表的助力人,他們用通俗易懂的方式,用專業的語言,讓觀眾明白什么是音樂劇。新華社上海分社編委、對外部主任許曉青則對未來推出第二季、第三季《愛樂之都》充滿期待,期待看到更多音樂劇演員成長的脈絡,人才培養的突破。而《人民日報》社上海分社采訪一部副主任曹玲娟表示,從節目中看到了上海演藝可喜的現場,從演藝大世界的集成效應,到文化軟實力的發展,“希望這檔節目能繼續走下去,為城市文化發展、音樂劇產業鏈條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