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懷著激動的心情,為大家介紹陜西一處自然景觀。這個景觀現在很不容易看見了。本人也是第三次探訪才有幸一見。一、涇渭分明不是虛構的成語,是實實在在的景觀中國有個成語叫做“涇渭分明”,用來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例如對待同一事物表現出來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這個成語的來源是什么呢?原來“涇渭分明”來源于陜西的一處自然景觀。這里的“涇”,說的是涇河,發源于寧夏六盤山;“渭”指的是渭河,發源于甘肅,經陜西注入黃河。渭河是黃河第一大支流,而涇河是渭河第一大支流。兩條河的交匯點,位于西安市高陵區。由于兩條河含沙量不同,呈現出一清一濁,清水濁水同流一河互不相融的奇特景觀。這個現象被古人觀察到,就有了一個成語“涇渭分明”。這個景觀之所以難得一見,是因為在大部分時間,兩條河的含沙量如果差異不大,或者下過雨,那么看起來都是渾濁的,沒有清晰的界限。我們前面去了兩次,拍出來的都是黃黃的,以至于我們懷疑:這個景觀今天已經消失了。后來經過當地人提醒,才知道只有在枯水期,連續一段晴天以后,機緣巧合可以看到。這是我們昨天航拍的畫面,可以看到,渭河水相對渾濁,涇河相對清澈,呈現了清晰分明的界限??梢哉f是功夫不負有心人。二、到底是涇河水清,還是渭河水清,航拍給出答案但是有意思的是,兩條河到底是哪條河清,哪條河混,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說法。春秋時期,《詩經》有“涇以渭濁”,故有人認為在春秋時代是“涇河清,渭河濁”。唐代唐詩中杜甫有“濁涇清渭何當分”等詩文,其詩中有7次提到“清渭”,4次說到“濁涇”, 宋代也有類似的記載。我們不應該懷疑古人的觀察能力,當時他們觀察到的,是渭河清,涇河濁,和春秋時期截然相反。而到了清代,陜西巡撫秦承恩,對涇渭進行考察得出了“涇清渭濁”的結論。和唐宋時期又是截然相反。我覺得, 應該是歷史上不同時期,因為自然條件的變化,泥沙含量不同,呈現的結果不一樣是正常的。就這個時代來說,應該是整體上涇河清一點。未來如果渭河生態環境進行治理。兩條河或許都會非常清澈。到那時候,或者這個成語中的景觀也就消失了。三、“涇渭分明”這個景觀該如何欣賞?很多人看的這個景觀周圍光禿禿的,很奇怪。這么一個好的IP,為什么不利用起來做一個景區呢?主要原因,恐怕是這個景觀季節性太強了。能真正欣賞這個景觀的季節,一年可能不超過四五個月。大部分時間都不是清晰的界限。還有就是這個景觀欣賞起來比較困難。航拍是最佳視角,地面上,總是差一點感覺。目前最簡單的就是在河邊增加一個幾層樓的瞭望塔,可以登上去俯瞰風景。還有很多人建議增加熱氣球,摩天輪等觀光方式。熱氣球在渭河上面,總感覺安全還是有一些隱患。摩天輪的出現,或許會破壞風景的意境。所以說,這個景觀說起來非常知名,但是真的旅游利用,難度非常大。如果讀者朋友有好的建議,可以一起討論。歡迎大家關注我們,了解更多的陜西文化和旅游知識。